台灣運動文化的紮根,
存在著長期性的問題 - 主體意識的不明確.

這影響到我們在一些主流運動發展的腳步,
例如足球, 在政府高聲吶喊要發展的討好特定族群政策下,
缺乏可以明確實踐, 評估績效的短, 中, 長期方針,
自然地, 我們可以預見這項全球參與人口數最多的運動,
在政府根本沒有願景的情況下,
如何燃起全民對足球的熱忱,
仍是一條遙遙無期的奮鬥路.



不把運動當作國家重要的文化資產,
粗糙地以政治手段包裝其外表,
煽動國族意識製造出全民運動熱情的假象,
情況不僅從足球推廣的失敗,
可以抽絲剝繭得知一二.

更危險的是,
失去文化主體意識的台灣運動產業,
對於自己應該堅持的創意文化發明者的主導身分,
似乎沒有體認, 
也完全不在乎,
淪為外來以及庸俗文化的俘虜...



  上個星期出刊的《商業週刊》第1008期,內文中有篇主題頗
讓我感到興致盎然。當世界正朝向難以抵擋的『全球化』潮流靠
攏時,法國卻是獨樹一幟,力抗這股似乎暗藏盲目條理的濁流,
獨自地扛起「出淤泥而不染」的重責大任。

  以下,是這篇文章《文化自覺 讓法國與眾不同!》的連結
,我希望大家先花點時間閱讀其內容,並且細細品嘗
Jean-
Claude Poimboeuf
,法國在台協會主任的語重心長:

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webarticle.php?id=25302

  看完了嗎?是否已經有些感觸?

  『全球化』的勢力,舉這篇文章提及的電影產業為例,法國
人多少有嘲諷美國商業消費文化、資本主義過度蓬勃的暗喻。但
這是難以爭辯的鐵證。究竟在世界上,還有哪些地方我們看不到
「全球標準文化」的影子?

  焦點轉移到『台灣運動產業』上。品味這篇文章時,我不禁
思想起:台灣運動的「文化主體性」究竟在哪裡?特質又是甚麼
?一個朋友聽見我的問題,半開玩笑地說:不就是「內鬥」嗎?

  我笑了,笑得好苦澀。



  當我們都在為王建民、郭泓志、曹錦輝、胡金龍、增菘瑋、
耿伯軒、姜建銘、林英傑、林恩宇等無數在國外打拼的職棒球員
加油時,我們當然希望他們拿出好成績,不僅為自己爭光,也替
台灣在國際間增加知名度。但球迷呀!我們卻要小心自己這樣的
熱忱!

  曾經在蕃薯藤上面看到一位球迷大放厥詞地認為中華職棒已
經沒有解藥、沒有競爭力,乾脆讓年輕球員都到日本、美國職棒
奮鬥好了。因為他們的環境比我們健全,訓練方法比較科學,自
然能夠快速提升台灣球員的實力。如此,台灣可望成為多明尼加
第二,在世界棒球版圖中揚眉吐氣。換句話說,棒球殖民地。

  我又笑了,笑得還是好苦澀。



  運動也正在邁向全球化的事實,和在其他商場的現象一模一
樣。美國四大職業運動以雄厚資本攻佔全球市場,美其名推廣運
動,實際上是看準商機投資、剝削。

  NBA NFL 在歐洲深耕多年,如今逐漸看見影響力;NHL
早已經是多國集團競爭的場面;MLB 近年來也將棒球的種子灑在
歐洲,並且從許多「運動第三世界」的國家裡挖走許多優秀球員
。更嚴重的是,透過「大眾媒體」對於普及全球文化的影響力,
世界好像變的只認識某些運動而已。更將靠攏這些「所謂文化主
流」的運動價值觀,逐漸內化成為世界各地運動迷的運動信仰。

  台灣,也沒有倖免於難,無力跳脫出這個圈子。



  台灣的運動文化缺乏主體意識,只能不停地「無節制、沒有
選擇性地吸收外來價值」,卻很少檢討自己的環境究竟適合不適
合外來文化的入侵?這種「不願意自我思考」的運動經營模式,
長年下來已經造成行政體制的僵化,也使得本土創意想法無從發
揮。在台灣玩運動,好似找不到出口宣洩那股鬱悶,只能不斷地
透過旅外球員棒打大和民族、山姆大叔來聊以慰藉。

  許多人可能以為運動只是休閒娛樂,很少正視其作為『文化
創意產業』的特質。但運動的確擁有這種「創意、即興、自由奔
放」的特質,透過球員在球場上的揮灑,創造許多令人回味再三
的場面。球員本身就是文化創造者,身分有如畫家一般。

  球迷也是運動產業中極為重要的一塊拼圖,和球員一同架構
出整幅美麗的圖像。球迷享受權利的同時,透過給球員的鼓勵、
意見交流溝通、消費行為等,回饋運動產業。甚至因著球迷的需
求,使得運動革新,改變了舊有的運動價值。換言之,球迷不僅
扮演「消費者」角色,同時也是「生產者」。

  

  既然如此,我們更不應該毫無節制地批評、摧毀自己的運動
產業。確實這個環境有許多缺漏需要改善,但這絕對不是單獨屬
於運動組織、教練、選手的責任。有多少人體認到,這難道不是
『全民的共同意識』嗎?『全民的文化責任』嗎?

  法國在這股全球化的席捲下,依舊保有值得自己驕傲的文化
主體性,關鍵在於人民擁有「自覺」。他們知道有些事情,還是
擁有那種「草根味」會比較好。中華職棒草創之初,雖然軟硬體
設備簡陋,但是人心嚮往,創造了一股不可思議的旋風。追根究
柢,是因為選手技術、比賽精采度比現在更好嗎?

  我想不是。

  當年的職棒為何盛行?重點在於,它為我們廣大的社會環境
帶來一股「希望、重生的感動」。運動選手在球場上的拼搏,鼓
舞了看台上每個人的心,讓我們回歸到那種只想單純為自己人生
再奮鬥一次、挑戰自我提升的心境。



  如今台灣運動卻好像失去追尋夢想的勇氣,只是不斷地囫圇
吞棗,吃下許多外來文化的衝擊。

  別誤解我的意思,以為我在抗拒國際化的觀點。台灣是要走
出去沒錯,多接觸一些外來價值觀的確有助活化我們舊有的傳統
思維。但我們仍舊要走出自己的風格,而不是一昧地向好萊塢思
想、享受主義、娛樂文化靠攏!

  我們的籃球正是因為找不到明確定位,所以才向這種大眾文
化看齊,最終把自己搞得好像演藝圈。棒球呢?情況也許沒有那
麼糟糕,但是『台灣精神』在那裏?那種值得讓球迷不顧嗓子好
壞,嘶吼整場的感動在哪裡?這絕對僅非關乎球員技術水平,而
是整個環境裡「文化意識有待提升」的問題。



  我在此呼籲,不要只會怪球員、教練、或是組織與聯盟。因
為他們所呈現出來的產品和服務,是為了滿足我們(消費者)的
需求,那麼最先應該檢討的人應該是我們才對!是因為我們缺乏
了『文化自覺性』才使得國內的運動環境變得如此畸形!

  又或者是,即便我們有了一點文化自覺,但卻不願意起身親
自動手改變這個環境?

  網際網路的發達造成資訊交流的便捷,大眾媒體的全球化現
象使我們可以大量吸收外來運動文化知識。但是為什麼我們就是
不願意將我們觀察到的、體驗的、被啟發的創意,實際地回饋給
運動產業呢?

  台灣人太被動了!

  法國給我們一個很好的借鏡,讓新一代的台灣年輕人有機會
回歸本土、尋求認同、重新檢視新台灣價值。重點並非我們要嚴
正拒絕全球化風潮,而是應該『找到自己的文化』並且『拒絕模
仿別人的文化』。知識經濟的時代,強調創意的開發和融合。台
灣孩子不缺少創意,只是在大環境下容易被打壓,於是很快就放
棄自己的想法了。我們不應該輕易地妥協在特定環境或是文化下
,優越文化的入侵和改變我們的價值觀,也許某些場合是需要的
。但我們也不能如此簡單地放手,否則將來人家看到台灣運動員
,會以為自己正在看其它國家的運動員!

  是我們應該挺身站出來的時刻了!

  不再只是於網路上嚴詞批判台灣運動環境的無能、無力,而
是關掉你的電視,買一張球票進場看球。嘗試和球團、球員有更
良性的互動,把我們的想法,把我們想要看見的『新台灣運動藍
圖』告訴這些運動員。



  用說的、用叫的、用唱的、用寫的,用哭的,不管你用甚麼
方式,總之表現出你的創意來!這些創意,將來就會成為『新台
灣運動文化』的重要部分,並且為台灣主體意識根植在全球多元
文化的過程中,負起重責大任。

  透過主體文化意識的育成,相信對於未來台灣運動產業的發
展與活絡,會帶來正面影響。我們不見得要走早期台灣發展職業
運動的老路,但一定要替現在的台灣找出一個明確的定位,了解
自己是為什麼目標而奮鬥。

  屆時當台灣運動員在國際間功成名就時,將不再是採取美式
、日式的風格,而是一種融合多國文化的「新台式」風格。

  那麼我相信,我們那透露出驕傲的加油聲,會因此更加大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inkgia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